临淄南仇阁子里芯子
日期:2016-01-18 21:08:04    发布    浏览次数:2971

      说起南仇芯子,源远流长,据老人回忆是清末时期从周村传来,后经王本厚、王可传、姜德信、王光聚等几代人在当地原有抗芯子的基础上,巧妙构思,加工改进而成。因由肩扛改为人抬,故称抬芯子。又因创于南仇阁子里而俗称“阁子里芯子”。

      1936年,阁子里芯子,应邀去益都县城里表演。一抬“天官赐福”,闻名遐迩,叫好不绝。芯子上扮的是:一古装福神,手拿“天官赐福”的条幅,站在细如手指的杏花枝上,左右金重玉女相陪,在铿铿锵锵的锣鼓声中,缓缓前进,似从云中飘来,当场激起观众情绪沸腾,口哨声,叫好声不绝于耳。益都县县长杨九五,闻讯亲来观看。边看边问芯子上的幼童是否真人?他的侍从解说是真人后,他仍不放心,遂叫侍从买了些糖葫芦,分送给芯子上扮装的小孩子吃,以验证真假。芯子上着装的都是六七岁的孩子,平时难得吃到“好东西”,今天糖果送到嘴边,便不顾一切地大嚼起来,从而使县长心服口服了,这场面引起了成千上万观众的笑声,掌声雷动。自此阁子里芯子誉满青州。

      1943年,阁子里芯子又应邀到临朐县城里表演,那次扮的是“观音下凡”。芯子上有个双掌合十,赤脚盘腿而坐的观音菩萨,稳坐在亭亭玉立的千瓣大朵莲花上。引来了观看人们的私下议论:“在这滴水成冰的天气里,芯子上的孩子岂不冻坏手脚?”由此可见老艺人们弄假成真的技术是何等高明。临朐城里的商号铺户,争相要把芯子引到自己的字号前停一停以招来生意,遂各将大把的钞票、香烟、糖果、点心之类摆在门面前,以表示邀请的意思。解放后,50年代、70年代阁子里芯子曾先后去淄川县城和临淄区政府驻地辛店,参加民间艺术会演,都曾得到当地的党政领导的赞誉。称它为“民间艺术之冠”,年年获得奖励。
      近年来,随着时代的发展,阁子里芯子也有了较大的改进。一是由原来的人抬改为汽车载运,二是由传统的静态演变为机械化动态造型。从而更加突出了芯子“新、奇、险、美”的特点。1992年元宵节,临淄区举行新春民间艺术会演,南仇镇东村,推出了“荷花仙子”、“小放牛”和“高台车技”三台芯子,成了全区参加会演单位的佼佼者。说它“新”,是指芯子的造型变化新,如“荷花仙子”的表演,在安装芯子的平台上,一朵大荷花慢慢绽开时,从花心中徐徐升起一个潇洒娇艳的红衣仙女,手持拂尘,向观众微笑;一会儿,荷花瓣又慢慢收拢,等再度开放时,一个鹤发童颜的黄衣仙翁,又象是地遁而来。说它“奇”,是说芯子的造型奇巧,不明原理的人,很难看透其中的奥秘,“高台车技”比较典型。装着芯子的手台上,两个脚踏独轮车的女郎,在台上转圈追逐,车轮飞转,却看不到牵引两车的横杆,奇巧极了!观众深深敬佩设计师的匠心独居。谈到“险”要属芯子“小放牛”了,一个女郎单腿站在放牛郎手持的横笛上,离地高4.5米,颤颤悠悠让人眩目。至于“美”,是指芯子的“踏脚”美,人物化装美,寒冬腊月,人物的脚下踩着的却是由能工巧匠扎制的栩栩如生的菊花、杏花、榆钱等背时花卉,逼真、形似,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;还有的人物脚踏着鱼缸中锦鳞游泳,一丝弓弦等等,无不引人人胜。在第三届中国*临淄国际齐文化旅游节民间艺术精品展演上,“姜太公”、“三打白骨精”、“牡丹仙子“、“嫦娥奔月”、“许仙游湖”、“八仙游春”等大型组合芯子表演,再次引起了轰动,荣获展演第一名。
      阁子里芯子,越来越让人喜欢,中央电视台、山东卫视等媒体都对芯子的制作工艺给予了广泛关注,韩国、日本等国家也对这门古老的制作工艺进行了专题报道,享誉国内外。
      2006年12月,“阁子里”芯子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08年6月“阁子里”芯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临淄区稷下文化园
稷下文化园微信公众平台
Copyright © 2015 稷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服务热线:杨宝玲13506437214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化路2838号
技术支持:讯丰(原淄博智顺)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