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工匠的复兴,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
日期:2016-03-22 20:11:17    发布    浏览次数:2325


 

“前两年中国手工艺外贸出口已经突破一千亿元,而这些手工艺产品均来自基层老百姓之手,山东、广东、浙江这些手工艺大省已经可以批量化外贸出口,我见证了民间艺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,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手艺人仍然很贫困。 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山东省文联主席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在今年两会上提出,政府应成立国际公平贸易组织,帮助偏远地区的手艺人致富,让他们直接外销手工艺品,减少中间商家的利益环节。

“五年之前我曾经做过一个课题叫《手艺农村》 ,进行了一些深入调研,相比欠发达地区,仅山东省就有600万人从事手工艺劳作。实际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编织、刺绣、蜡染、首饰、漆艺在国际上都是顶级的艺术品,但是老百姓并未从中挣到钱,一些中间商反倒盈利不少。 ”他介绍道。

潘鲁生说,中国是工艺美术大国,历史悠久,积淀丰厚,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,工艺美术是五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。当前,传统工艺以及工匠精神的复兴与发展提上重要议程。国家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提出“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,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” ,提出“振兴传统工艺” 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把握传统工艺美术在当前“双创”及“体验经济”发展环境下的发展机遇,进一步发挥工艺美术的文化资源优势,破解传统工艺美术在工业化、市场化及乡土社会变迁、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难题,解决单一市场导向下手艺代工、机械复制等对原创和工艺内涵的戕害问题,激发工艺美术产业活力,并发挥工艺美术的文化补给作用,促进手工艺资源较为丰富的农村地区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现“手工艺精准脱贫” ,才能全面推动工艺美术振兴。

“可以说,大国工匠的复兴,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。 ”在潘鲁生看来,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柱,是一种专注执着、坚定踏实、精益求精、精致和谐的气质。“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、创业精神、创造精神、实践精神,依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,可以说是我们的命根子。 ”他认为,重塑工匠精神,就是提醒国人要关怀手艺,尊重工匠;也提醒手艺人要自知,更要以“工匠精神”为核心定位自我。

对于实现手工艺的精准脱贫,潘鲁生建议应从市场规范、设计发展、教育传承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,包括实施“中国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计划” ,建设“全民工艺美术创业系统” ,加强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基础信息建设,在贫困地区实施“工艺美术精准扶贫计划” ,将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。“一些地方组织大学生参与农民的手工艺设计,再通过电商将产品推到市场上去,农民直接获益,这都是非常好的方法使之良性循环。 ”潘鲁生说。

他认为,加强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基础信息建设,可进一步建立“民族传统工艺美术造型体系”基础数据库。针对工艺美术发展主要以市场、展览、比赛为中介,相关题材、样式以及工艺技法为市场消费、展赛导向,导致原有丰富性被削弱,与传统生活相关的母题母本、图式形态、符号纹样、工艺技法等大量流失,文化潜力弱化的现象,从文化信息基础上加以梳理、修复和保护,能够建立留存手工艺文化样态演变过程中的母本、母题以及文化符号、图式、形态的基因数据库,留存民族文化意象和工艺的资源谱系。

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是一个实用的艺术体系,包含造型、色彩、图形、工艺以及民俗信仰等,振兴民族工艺美术,要在重新构建民族传统工艺美术造型体系的基础上,寻求建立传统与当代的连接,从材质、工艺、艺术语言、文化思想内容等各方面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血脉联系,进行工艺基因谱、产业品牌、文化策略的研究和推广,在国际上建立我们工艺美术的民族文化意象。潘鲁生亦指出,在国内市场和城市社区、农村生活中营造工艺美术的文化认同,能够使工艺美术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,使千百年来积淀发展的造物文脉有新的传承,使传统工艺美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具体而切实的作用。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通过传统手工艺的振兴,第一能恢复传统手工艺,第二能拓展市场,第三能让农民致富。 ”潘鲁生对下一个五年充满期待。

临淄区稷下文化园
稷下文化园微信公众平台
Copyright © 2015 稷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服务热线:杨宝玲13506437214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化路2838号
技术支持:讯丰(原淄博智顺)网络